Welcome To Taiwan East Coast
Home蔡政良

蔡政良

藝術家簡介

個人認同流動於新竹客家人與台東阿美人之間,生活方式如同在寫作一般,一連串的逗號、頓號、驚嘆號與問號勾連起他的生命文章。最近的興趣與研究為自由潛水打魚,期望透過親身參與的過程理解阿美族水底獵人的環境意識,目前也持續拍攝紀錄片中。 曾為河左岸劇團成員與科學園區半導體公司訓練副理,後進入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,現於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暨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任教,同時是民族誌影片工作者與民族誌影展策展人,然後也不小心拍了微電影。

著有《石堆中發芽的人類學家》與《從都蘭到新幾內亞》,製作包含《阿美嘻哈》、《新大洪水》、《從新幾內亞到台北》、《高砂的翅膀》等多部紀錄片與《最靠近太陽的地方》、《有一條路》等電影短片作品。

作品簡介

返潮彼時的生與死
Lives and deaths between ebbs and flows

錄影藝術Video art

海岸地區的阿美族人與海洋的關係非常密切,人與海洋形成一種互相定義的存在。其中,潮間帶更是阿美族人與海洋之間互動的空間,在潮來潮往之間,有一個用中文無法描述的潮水階段,阿美族語稱為masia’c,亦即海水在開始要退潮時,到某個階段,趁滿潮來潮間帶覓食的魚群開始出現慌亂的狀態,而此時也是阿美族人趁機撒網捕魚的好時機。海裡的魚,因為求生來到潮間帶,卻也可能致死;阿美族人來到潮間帶,是個求生的賭注,把滿懷盼望的網撒出去,不是魚死,就是人活。masia’c基本上就是一個交織著各種生命與死亡、機會與運氣、興奮與失落的一個大型海洋賭場,部落位於支配社會的邊陲,與都會之間宛若潮間帶與大海之間的關係,在都會海洋中的族人們,在某個特定季節紛紛湧入部落潮間帶吸取文化養分,時間到了,又紛紛地離去回到都市的海洋。是的,有些年輕人被文化的陷阱困住,留下來了,但是,這些留在潮間帶的年輕人,到底是會活下來?還是會慢慢地死去?

駐地創作地點

都歷遊客中心
2019art1